陶瓷瓦(以陶土或瓷土為基材,經高溫燒結而成,表面多帶釉層,核心特性為“脆性高、表面釉層易損、陶土基材怕潮怕凍、結構多為弧形或異形”)長期存放時,易因釉層損傷、基材吸濕凍裂、機械碰撞破損、外觀污染導致產品報廢或性能下降。注意事項需圍繞“保護釉層完整性、維持基材干燥穩定、避免機械損傷、隔絕不利環境”四大核心,結合其材質與結構特點,從存放前準備、場地與環境控制、碼放規范、防護措施、定期檢查五個維度***落實,具體如下:
一、存放前準備:剔除隱患,奠定防護基礎
陶瓷瓦存放前需做好預處理,避免先天缺陷或殘留雜質在長期存放中擴大損傷,是后續防護的關鍵前提:
產品篩選與清潔
先逐片檢查陶瓷瓦,剔除已存在缺角、開裂、釉層剝落的不合格品(這類瓦體若混入合格產品,易在堆疊時因受力不均導致周圍瓦體破損);對合格瓦體,用軟毛刷輕輕清掃表面粉塵(粉塵若長期附著,潮濕后會黏結在釉面形成頑固污漬,還可能堵塞基材孔隙導致吸濕不暢),禁止用高壓水槍或硬質工具沖洗(避免劃傷釉面或沖擊基材導致隱性裂紋)。
若為剛生產的陶瓷瓦,需確保完全干燥——陶土基材陶瓷瓦含水率需≤8%,瓷土基材需≤5%(可用含水率測試儀檢測),未干透的瓦體禁止直接存放(內部水分會在后續環境中緩慢遷移,導致基材酥化或釉層開裂)。
防護材料準備
提前備好緩沖與防潮材料:緩沖襯墊選擇柔軟且干燥的材質(如稻草簾、氣泡膜、無酸硬紙板,厚度≥5mm,含水率≤10%),避免使用潮濕或尖銳的襯墊(潮濕襯墊會導致瓦體吸濕,尖銳襯墊易刮傷釉面);防潮材料準備硅膠干燥劑(每5㎡存放區域配1包10g)或生石灰塊(每10㎡配20kg,需用透氣布袋裝盛,避免直接接觸瓦體),用于控制局部濕度。
二、場地與環境控制:隔絕核心損傷源
陶瓷瓦的釉層與基材對溫濕度、光照、污染物敏感,需通過嚴格的環境控制延緩老化,不同氣候區域需針對性調整:
場地選址核心要求
優先選擇地勢高、排水好、地面硬化的區域:地勢需高于周邊地面30cm以上(防止雨季積水浸泡瓦體,陶土基材吸濕后強度會下降40%以上);地面采用混凝土地面(厚度≥10cm,表面平整無裂縫,避免瓦體碼放時受力不均導致開裂),若為露天存放(無倉庫條件),需在地面鋪設雙層防水薄膜+5cm厚干砂墊層(隔絕地面潮氣向上滲透)。
禁止將陶瓷瓦存放在低洼積水區、露天風口(強風易吹倒瓦堆或攜帶沙塵磨損釉面)、靠近酸性/油性污染源(如化工廠、加油站,酸性氣體腐蝕釉層,油污污染表面難以清潔)的場地。
溫濕度與光照控制
溫度:保持10℃-30℃常溫環境,禁止溫度劇烈波動(如靠近暖氣、空調出風口或冷庫)。溫度過高(>35℃)會導致釉層與基材熱脹冷縮系數差異擴大(釉層熱膨脹系數約5×10??/℃,陶土約8×10??/℃),長期循環易引發釉層開裂;溫度過低(<5℃)會使陶瓷瓦變脆,搬運或輕微碰撞即可能斷裂,北方冬季需確保存儲環境溫度≥5℃(可加裝保溫棉或臨時供暖設備)。
濕度:相對濕度控制在30%-60%,濕度過高(>65%)會導致陶土基材吸濕膨脹,表面出現“酥化”掉粉現象,還可能滋生霉菌(綠色霉斑會污染釉面且難以清除);濕度過低(<25%)僅需關注干燥地區(如北方冬季),可在倉庫放置少量保濕棉(避免釉層過度失水變脆)。室內倉庫需每日通風2-4小時(雨天關閉),梅雨或高濕季節需開啟工業除濕機(每100㎡配1臺50L/天除濕量設備)。
光照:陶瓷瓦釉層長期暴露在紫外線(如陽光直射、熒光燈直射)下會發生“光老化”——彩色釉面褪色(如紅色變為淺紅、藍色變為灰藍)、單色釉面失光(從亮釉變為啞光),因此需存放于避光倉庫(窗戶貼防紫外線膜),露天存放需搭建遮陽棚(遮陽率≥80%),禁止陽光直接照射瓦堆。
三、碼放規范:避免機械損傷與受力變形
陶瓷瓦脆性高、結構多為弧形(如筒瓦、羅曼瓦)或帶拼接卡槽(如平板瓦),碼放時需遵循“輕壓、緩沖、分規格”原則,減少受力不均與碰撞風險:
分規格與方向碼放
不同規格(如長度200mm/250mm)、不同類型(如筒瓦、板瓦、滴水瓦)的陶瓷瓦需分開存放,用標識牌標注清晰(避免混放導致取用混亂,或異形瓦與平板瓦相互擠壓);碼放時需保持“方向一致”——弧形瓦弧形朝上、開口朝向相同(避免開口朝下截留潮氣),帶卡槽的瓦體卡槽錯開(防止卡槽重疊擠壓變形),禁止隨意顛倒或傾斜碼放(傾斜角度>5°易導致瓦堆坍塌)。
堆疊高度與層間緩沖
堆疊高度:根據瓦體厚度與材質調整,薄型陶瓷瓦(厚度<15mm)總堆疊高度≤60cm(約6-8層),厚型陶瓷瓦(厚度≥15mm)≤80cm(約8-10層),禁止堆疊過高(下層瓦體長期承受超重壓力,易出現弧形變扁或基材內部開裂)。
層間緩沖:每層瓦體之間必須鋪設緩沖襯墊(如氣泡膜、稻草簾),襯墊需與瓦堆尺寸一致(避免局部無襯墊導致受力集中);尤其是釉面陶瓷瓦,層間需用軟布包裹或鋪設無酸紙(防止釉面摩擦刮花,影響外觀),禁止瓦體直接接觸。
堆間距與邊緣保護
相鄰瓦堆之間需預留≥50cm的通道(便于通風、檢查與取用,通道過窄會導致通風不良,瓦堆內部吸濕);瓦堆邊緣需用木桿或金屬架固定(防止搬運時碰撞導致瓦堆傾倒),對異形瓦的薄弱部位(如滴水瓦的“滴水”端、脊瓦的尖部),需在碼放時單獨用泡沫塊包裹(厚度≥10mm),避免堆疊時受壓破損。
四、防護措施:針對性解決材質弱點
結合陶瓷瓦“釉層怕刮、基材怕潮凍”的弱點,需采取專項防護措施,延長存放壽命:
釉層保護
若為高光澤或彩色釉面陶瓷瓦,存放前可在釉面輕輕涂抹一層專用釉面保護劑(按說明書稀釋,薄薄一層即可,約5-10μm),形成保護膜(禁止使用普通機油或油脂,避免堵塞釉面孔隙);存儲期間禁止用硬物(如金屬工具、尖銳石塊)接觸釉面,檢查時需輕拿輕放,發現釉面劃痕或剝落需及時剔除(避免潮氣從破損處滲入基材)。
防潮防凍防護
防潮:室內倉庫在瓦堆周圍放置硅膠干燥劑(每月更換1次,變色后立即更換),露天存放時需為瓦堆覆蓋雙層防水布(內層塑料薄膜、外層帆布,接縫處用膠帶密封,底部用沙袋壓實),防止雨水滲入;雨季需每日檢查防水布是否破損,發現漏洞及時修補。
防凍(北方地區重點):冬季來臨前1個月,需確保陶瓷瓦完全干燥(含水率≤8%),可通過晴天通風晾曬(避免暴曬,暴曬易導致釉層開裂)加速干燥;室內倉庫需加裝保溫棉(墻面與屋頂厚度≥5cm),或使用電暖氣維持溫度≥5℃,禁止陶瓷瓦在0℃以下環境存放(基材內部水分結冰膨脹,會導致瓦體開裂或破碎)。
防污染防護
存儲環境需遠離粉塵源(如工地、砂石場),倉庫內定期用吸塵器清理地面粉塵(禁止用掃帚直接清掃,避免粉塵飛揚附著瓦體);瓦堆表面覆蓋防塵布(如細密棉布,禁止用化纖布,避免摩擦產生靜電吸附粉塵),每月清潔一次防塵布(用軟毛刷清除表面粉塵),禁止陶瓷瓦與油性物質(如機油、涂料)同場存放,若不慎沾染油污,需立即用中性清潔劑稀釋液輕輕擦拭(禁止用有機溶劑,避免腐蝕釉面)。
五、定期檢查:動態監控存儲狀態
長期存放需定期檢查,及時發現隱性問題,避免批量損壞,建議:普通季節每月檢查1次,雨季/冬季每10天檢查1次,檢查內容包括:
環境狀態:用溫濕度計確認溫濕度是否符合要求,除濕機、保溫設備是否正常運行,排水溝是否堵塞(露天場地),發現異常及時調整(如開啟除濕機、清理排水溝)。
瓦體狀態:逐堆查看瓦體表面是否有開裂、釉層剝落、返堿(白色粉末)、霉變,用手輕敲瓦體(聲音清脆為完好,聲音沉悶可能內部有裂紋),發現破損瓦體立即剔除,避免影響周邊瓦體。
防護措施:檢查防水布、防塵布是否破損,干燥劑是否變色,緩沖襯墊是否潮濕,若有問題及時更換(如修補防水布、更換干燥襯墊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