寺廟瓦(包括琉璃瓦、小青瓦、仿古陶瓦等,兼具宗教文化象征與建筑功能)的存放需兼顧材質特性、文物價值(部分為古建筑修繕用瓦)及施工需求,核心目標是防破損、防腐蝕、防風化,具體條件如下:
一、存儲場地的基礎要求
1.場地選擇與環境控制
封閉性與防雨:優先選擇室內倉庫或帶堅固頂棚的遮雨場地,避免露天存放。若為臨時室外存放,需搭建全封閉防護棚(棚頂高度≥2.5米,側面用防水布圍合),地面做30cm高架空處理(用磚、混凝土墩或防腐木架支撐),隔絕地面潮氣。
溫濕度管理:
溫度:保持5℃-30℃,避免極端高溫(如夏季陽光直射導致局部溫度>40℃,易使釉面開裂)或低溫(<0℃時,潮濕瓦片易因凍融斷裂)。
濕度:相對濕度控制在40%-60%。潮濕地區(如南方梅雨季)需在倉庫內放置工業除濕機或生石灰,每月更換干燥劑;干燥地區(如北方冬季)可適當灑水增濕(避免瓦片過度干燥脆化)。
遠離污染源與干擾:
避開腐蝕性環境(如寺廟周邊的香爐、廚房油煙區,或化工廠、農田附近),防止酸性氣體、油煙附著瓦片表面,腐蝕釉層或陶體。
遠離強振動源(如施工工地、重型車輛通道)和明火(如香燭供奉區),避免瓦堆傾倒、碰撞或高溫炙烤。
二、按瓦型分類的存放規范
1.琉璃瓦(含彩繪、浮雕瓦件)
防釉面損傷:
單獨存放于專用貨架或托盤,避免與其他瓦件堆疊摩擦。帶浮雕、吻獸、脊飾等異形瓦件,需用軟泡沫或稻草包裹,直立放置在凹槽托架中(防止傾倒)。
禁止用手直接觸摸釉面(防止油脂污染),取用前戴潔凈手套;若釉面沾染灰塵,用軟毛刷輕掃,不可用水沖洗(防止彩繪褪色或浮雕縫隙積水)。
堆疊要求:
平板瓦、筒瓦等規則瓦件可分層堆疊,每層高度≤30cm(約5-8片),層間墊無紡布或牛皮紙(避免釉面刮花),堆疊總高度不超過1.2米。
彩繪瓦件需避光存放(倉庫窗戶貼遮光膜),防止紫外線導致顏料褪色(尤其金箔、礦物顏料裝飾的瓦件)。
2.小青瓦(黏土素燒瓦)
防潮與防風化:
瓦堆底部墊30cm高磚垛,上方覆蓋透氣棉氈(而非塑料膜,避免悶潮),防止背面陶土吸潮發霉、返堿(表面出現白色粉末)。
長期存放(超過6個月)需每月翻動一次底層瓦片,檢查是否受潮,若發現霉點,移至通風處陰干(禁止暴曬,防止瓦體開裂)。
堆疊要求:
按尺寸分類堆疊,弧形朝上平鋪,每層之間墊干燥稻草(需無霉變),總高度≤1.5米,邊緣對齊避免傾斜。
禁止在瓦堆上放置重物,防止瓦體受壓斷裂(小青瓦質地較疏松,抗折強度較低)。
3.特種瓦件(如寶頂、龍吻、垂獸等)
單獨定制保護:大型異形瓦件(如直徑>50cm的寶頂)需用木質框架固定,內部填充泡沫緩沖,放置在地面平整的獨立區域,周圍用護欄隔離(防止碰撞)。
文物級瓦件:若為古建筑修繕用的舊瓦(帶歷史包漿),需編號登記后放入恒溫恒濕柜(溫度15℃-25℃,濕度50%±5%),禁止清洗或打磨,僅用軟毛刷清理表面浮塵。
三、通用防護與管理措施
1.包裝與標識
新瓦保留原包裝(若有),無包裝的用防潮紙包裹后放入木箱;舊瓦或文物瓦件需貼標簽注明來源(如“大雄寶殿東檐”)、尺寸、入庫日期,避免混用。
瓦堆旁懸掛標識牌,注明“輕拿輕放”“禁止重壓”“防潮防曬”等提示。
2.搬運與取用規范
搬運時禁止拋擲、滾動,雙人抬舉大型瓦件(如脊瓦、吻獸),小型瓦件用托盤或手推車運輸,避免人工拖拽導致邊緣掉角。
取用遵循“先進先出”原則,優先使用存放時間較長的瓦件,減少長期閑置導致的性能退化(如釉面老化、陶體風化)。
3.定期維護檢查
每周檢查一次:查看瓦堆是否傾斜、防護棚是否漏雨、干燥劑是否失效,及時調整修復。
每月深度檢查:重點查看琉璃瓦釉面是否有裂紋、小青瓦是否返堿、異形瓦件是否松動,對受損瓦件單獨標記、隔離存放(避免影響其他瓦件)。